欢迎访问太平洋财富网  今天是 2024年05月18日 星期六

全球股市

热门搜索:概念股金融股票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财

险企跨界居家养老 破解行业整合之痛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险企跨界居家养老,破解行业整合之痛|“金融新供给”调研④

近年来,不仅是老年人,中青年人提前筹备养老规划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金融分会等机构发布的《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2》显示,近七成城市居民认为“年轻时就应该规划养老财富”;30-39岁人群已成为考虑自己养老问题的高峰年龄段。养老的紧迫性不容忽视,如何未雨绸缪,科学合理地进行养老储备及规划,已成为各方亟需面对的现实。

一方面,个人养老金账户去年开始试点,开户数量迅速增长;另一方面,保险机构等金融机构也开始以新的策略进入。

在我国“9073”养老格局下,九成以上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但随着少子老龄化进程加快、家庭单元越来越小,居家养老成为多数人的选择之一。

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与平安集团的“金融新供给”联合调研中,记者发现养老这一庞大需求背后,正在对服务供给端提出挑战。一些保险机构甚至跳出金融做养老产业,以资源整合者的角色,凭借长期资金管理的专业能力、专业精算技术和风险管理能力,力图破局养老产业。

养老金融之变:从长期资金管理,到全场景解决

近段时间,70多岁的老张第一次感觉到身体机能衰退的影响。

那天,他正准备开车,在跨进驾驶位时,由于抬腿的力度较大,导致髌骨撕脱和一点小骨折。

腿伤之后,老张的就医之程变得无比麻烦,日常轻而易举的上车下车动作需要老伴帮忙抬腿才能完成,到医院需要请保安帮忙抬轮椅,那一刻,他想念起2000公里之外的女儿。

在北京的CBD中打拼的张女士,也只能频繁地打电话关切父亲的最新情况,就医协助和就诊陪同服务成为老张一家当下最为需要的服务。

张女士及其父亲的情况是当前许多家庭共同面临的难题。拆解来看,一是养老资金支撑,二是养老服务供给。类似的养老问题亟待各类主体入局,群策群力予以解决。

从金融角度,居民养老需求不止是养老金账户、养老理财等金融产品,实际上是种超长期限的、用途明确的复杂需求。

据国家卫健委的测算,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203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4.2亿左右,占比将超过30%。

这是一块庞大的市场,但如何将庞大的养老需求和金融实现高质量结合,实现金融的有效供给,仍是一个难题。

去年11月底,个人养老金制度启动实施。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底,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人数为4030万人。但开户只是第一步,尤其是,很多居民在开户后并未持续向账户中投入资金,实际缴费人数相对要少。

一般而言,金融机构进入养老产业的路径主要是提供养老理财产品,这也是监管鼓励的政策方向。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公募基金等也纷纷推出养老金融产品。

“商业养老保险将直面银行储蓄、理财和基金等多元化竞争。保险公司如何利用商业养老保险稳健增值和终身领取的特点、发挥防范投资风险和长寿风险的作用,推出差异化的产品吸引消费者,是赢得竞争的关键。“平安人寿董事长特别助理兼居家养老事业部总经理李斗表示。

“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养老服务和保险行业共荣发展方面,险企具备天然优势。”李斗表示,“从资金久期和收益特征上来看,险企与养老产业投资要求相匹配;尤其是头部险企,往往具备医疗健康、财富管理等资源整合能力,可更好地服务养老生态建设。”

更进一步,其认为,当今客户的养老需求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资金储备需求,逐步发展为覆盖养老乐居、健康保障、失能护理和资产传承等全场景养老解决方案的需求。在满足客户保险保障需求的同时,帮助客户解决养老服务需求的痛点,做好客户养老金融需求和服务需求的有机结合,是险企不断创新和探索的方向。

根据《麦肯锡中国退休养老金调研-2023》报告分析,保险行业在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上具有整合式的独特优势。需求的洞察和长期关系的经营使得险企布局养老服务具备天然优势。从退休前的养老规划和养老储备积累到退休后的养老储备领取,险企通过代理人渠道可以获取客户的信任,并能深入了解客户的养老需求。

同时,规模大、期限长的保险资金与投资规模大、盈利周期长,需要长期资本投入的养老产业高度契合,能够成为养老服务业重要的资本来源;对于险企自身而言,养老保险资金投资养老服务业能够缓解资金错配压力。

养老模式探索:居家养老或为破局关键

应对老龄化,离不开政府、社区、企业等各方的群策群力。其中,保险机构正在从供给侧、支付端整合养老服务产业链,发挥商业保险对国家社会保障体系重要补充作用。

记者了解到,金融机构布局养老服务,既有直投模式,也有利用自身服务资源或对接第三方资源,提供养老解决方案。从服务提供形式上,保险行业大多以养老社区服务模式为主,近年来,也有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尝试。

其中,居家养老被认为是破局的关键模式。

从供给看,“国内养老服务供给端仍然存在较大缺口。此外,根据我们的调研,老人普遍存在着养老资源焦虑、财富焦虑等心理困扰,也往往担忧健康误导、就医问诊困难等潜在情况,这使得许多老人的养老生活品质无法得到保障。“李斗认为。

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我国养老已形成“9073”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在这一格局下,养老的多重困境也逐渐凸显。

他表示,居家养老市场需要解决到家、到线、到店的全方位需求,通过服务场景的互补,实现老年人全生命周期的养老服务需求的满足,因此,未来养老消费场景仍有更大的拓展空间。

“2013年到2016年之间,居家康养行业以服务事业机构为主,服务主要由政府买单,保基本。2016年,15个城市开启长期护理险试点,此后,长护险的支付成为行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但这些服务实际上是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居家养老需求的。”颐家集团副总裁姜依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颐家是一家为老人提供医、护、康、养服务的专业机构。

对此,近年来,国家政策进一步加大了对居家养老的重视。2019年,《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明确要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这一模式越来越受认可,“2019年开始,做适老化改造的企业数量明显增长,老人和家庭也慢慢认同这一概念。”南京福康通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汪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福康通是一家以智慧健康养老为核心的企业。

先行一步:保险机构跳出金融做养老

险企的加速布局以及多元化养老服务方案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需不匹配的焦虑,行业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得以完善。

记者了解到,包括中国平安、友邦、太平等在内的部分险企已开始布局居家养老赛道。

据了解,目前险企布局居家养老赛道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仅提供某项细分领域居家养老服务,如友邦聚焦“适老化改造、家政、照料、上门护理”等服务,太平人寿聚焦“健康管理”服务等;另一种则是基于老年人多样化需求整合多方资源,提供“一站式养老建议解决方案”,如平安集团推出的居家养老品牌“平安管家”。

其中,在平安“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下,以三位一体的管家服务为核心,能通过十大维度测评以及与老人的沟通对接,更深入地了解其需求,并针对实际需求匹配服务。

养老需求不仅是刚需,而且是高频的,甚至琐碎的。“我们近一年,沟通对接就高达20万次。”平安居家养老管家运营团队专家向记者表示。

他表示,“老人找我们,7X24小时我们时刻都会在。”从工作经验来看,在近一年来高达20万次的沟通对接中,需求量位居第一的是安全需求,其次是健康需求。服务产品里面最核心的就是智能守护,老人需求量比较大,另外老人对于医生管家的询医问药等需求也较大。

“如何让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中生活,同时为身心健康提供双重保障,是推进居家养老模式最核心的问题之一。”李斗表示,“我们的策略是针对老人居家的主要场景,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建议解决方案。”

其模式,一是“三位一体的养老管家”:即,智能管家、生活管家及医生管家;二是整合“医、食、住、行、财、康、养、乐、护、安”十大场景养老服务;三是“1套监督体系”:通过服务商品管理、订单履约管理、过程标准管理、结果管理、风险管理,监督服务质量,监督服务过程。

“未来,平安将在已构建的十大场景服务基础上,聚焦核心场景服务升级;以标准及联盟共建、服务整合及质量监督等作为策略倾向,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改善民生贡献平安力量。”李斗表示。

认知改变:消费场景市场化提速

“安全、健康、精神是老人居家养老的三个刚性需求。”南京福康通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汪明表示。

随着居家养老多元化方案的推动落地,更多老人需求得以满足。

在无锡,身患颈椎病、高血压、肺部肿瘤的文阿公在许多事情上已无法自理,需要老伴照护,可老伴的腰也常常酸疼,但让文阿公一个人照顾自己充满危险,尤其是卫生间洗浴。

相关测算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4000多万老年人至少发生1次跌倒,其中约一半发生在家中。

而居家养老消费场景中的适老化改造可以有效解决部分失能老人的安全问题。

“老人安全隐患最大的地方其实是沐浴的地方,因为有水就会滑,有滑就容易摔倒。有很多老人摔倒导致其他的并发症发生,可能会出现生命危险。”汪明表示。

通过增设像椅子一样的坐式沐浴器、马桶扶手架、电动升降护理床、燃气烟雾报警器等物联网设备,文阿公老伴的照护压力减轻了不少。

又例如张先生一家,通过居家养老智能音箱,可随时咨询医生相关问题,“我就怕他们在网上乱查用药信息”,远在北京的张女士无法自己陪伴父母,便给父母买了一整套多元化的居家养老服务。

除了安全和健康之外,多元化的居家养老服务方案还能满足老人的精神追求。

而此前,很多老人并不愿意接受居家养老相关服务,比如适老化改造,往往是其子女和家属买单推动他们接受新的服务。

这与行业标准化空白以及老人自身的消费习惯等因素均有关系。供应商的多且散,供应产品质量的良莠不齐,都对行业的声誉存在负面影响。

而随着险企等机构布局居家养老,整合各方供应商资源,提供更多元化的居家养老解决方案,行业标准缺失问题得以缓解,行业供给质量得以提升。

老人在接受服务后,认知也逐渐发生改变,对于新服务的接纳度进一步提升,居家养老的消费场景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速。

整合之痛:解标准空白难题

作为金融机构,保险公司以资源整合方的身份出现,缓解了行业标准缺失的现状。

由于居家养老供给零散,市场服务及养老服务人才和从业人员培训等领域的标准,也尚存在一定空白或不足。

以适老化改造这一细分服务为例,到底怎么改,改什么,目前都缺乏标准的执行方案。“比如,为老年人设置一个轮椅的回流路线,在改造过程中,由于标准的不完善和缺位,就会导致很多小的没有经验的改造服务商不规范执行,进而对行业口碑造成负面影响。”南京福康通执行董事汪明表示。

另一方面,由于标准的缺失导致小型服务商难以挖掘客户的需求。“当问客户需要改什么时,客户是很难回答上来的。因此,作为专业的团队把各个方面的需求列成一个个清单并标准化,让长者和家属做选择题而不是问答题,我认为这是标准的作用之一。”汪明表示。

又如在居家康养细分领域,服务者方差难题较为显著,如何保证服务末端的一致性成为难题。“无论是你在上海交付,还是在云南昆明等地去交付服务,都能够保证服务末端的一致性。这是行业的一个难点,需要精细化的系统化的管理运营体系。”颐家集团副总裁姜依辰向记者表示。

而随着资源整合方的出现,居家养老市场的标准化已有一定进展。

作为资源整合方,为了提供优质服务,需严格把关供应商资质和监督服务质量,因此,标准的制定成为关键。

例如,平安打造了一套监督体系,通过服务商品管理、订单履约管理、过程标准管理、结果管理、风险管理,监督服务质量,监督服务过程。

“从评估到方案制定再到施工和安装落地,平安在全流程上都帮助我们做了一个明确的标准化的要求。”汪明介绍。

在上门护理领域,护理人员需接受《平安服务标准》200小时上岗前入户培训并通过考核,获得结业证书才有可能获取相应资质。

此外,相关政策也即将落地,标准化难题有望进一步突破。今年年初,民政部已就《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对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的服务规范、服务人员等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

自此,从支付端延伸到养老服务端,保险业在养老产业中掀起了一场供给端优化的新浪潮。

除了在养老服务端整合资源,优化养老产业供给,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加速落地之外,个人养老金制度下,税延养老险、专属商业养老保险、长期护理险等支付端养老金融新产品的接受度也在不断提升。

尽管当前“提前规划养老”意愿的人数与实际持有相关资产的人数存在较大缺口,但随着金融机构在供给侧方面持续发力,更多潜在需求将被撬动。

“接下来,金融机构应当进一步深化结构性改革,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提升金融产品的吸引力,提供更多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促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平安人寿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铮表示。

在产品端,杨铮建议,把握消费者当前对安全、稳定的财富管理产品的需求,加强保险产品创新;同时,回归保险保障本源,为需求人群的疾病、医疗、意外等风险管理提供给多样化的保险产品解决方案。在服务端,应立足多样化的养老及健康保障需求,加速构建与保险产品深度融合的“医疗+”“养老+”“健康+”服务体系,推动与“保险+服务”生态体系的融合。

百万亿养老市场等待更多供给侧优化方案撬动。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太平洋财富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阿里云服务器